經過一晚的發(fā)酵,廣州首座餐廚垃圾處理廠于昨日下午首次有了產物——一堆形狀像黃沙而味道又像鳥飼料的微生物菌。記者發(fā)現(xiàn),餐廚垃圾被分解得比較干凈,只有少量較大的骨頭和筷子頭未被分解。運營商方面介紹,微生物菌初步會運往廣州郊區(qū)種菜,下一步將考慮利用垃圾回收產物建深度加工飼料廠和肥料廠。
昨天下午3時,記者來到燕嶺路473號的餐廚垃圾處理示范站,站內的機器正在均勻地“吐”出黃沙狀的微生物菌。記者要湊到半米近才能聞到味道,這些微生物菌頗似鳥飼料,并不難聞。記者隨后把一大盆微生物菌翻了翻,發(fā)現(xiàn)餐廚垃圾被分解得比較干凈,只剩幾截木筷子頭和大塊豬腿骨殘余。
據運營商某生物科技公司總裁助理梅耀武介紹,餐廚垃圾送抵之后,要經過人工的簡單分揀。由于首日處理的七桶餐廚垃圾來自政府機關食堂,“他們素質較好,分類還是比較好,工作人員的分揀也比較輕松。”據其介紹,廣州人喜歡煲湯,所以餐廚垃圾中水分較多,骨頭也較多,但飲食結構上與北方的差異并不影響餐廚垃圾的處理效果,“人不吃的東西,微生物也不會吃,分解不了的雜質很容易挑出來。”
據了解,1噸餐廚垃圾,加入20%的水分就能產出0.6噸的微生物菌,微生物菌加花生麩能生產生物飼料,加玉米皮則能生產微生物肥料菌劑。
梅耀武介紹,如果廣州前端的分類形成規(guī)模,后端的有機肥有市場,他們就會在廣州建肥料廠和飼料廠。由于后端收益可以補貼前端的費用,政府只要給每噸垃圾80元-90元的補貼,遠低于生活垃圾目前每噸200元的填埋或焚燒處理的費用成本。
提交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