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王健實習生邊玨通訊員寧成賢)三大垃圾場已經(jīng)達到設計使用年限,進入“超期服役期”,再不新建垃圾處理設施就會“垃圾圍城”。近日,本報引起讀者廣泛關注。市民紛紛致電“‘新城管’怎么管”大討論熱線,為解決“垃圾圍城”問題出謀劃策。
讀者王先生說,垃圾圍城,我們都不愿意看到;新建垃圾處理設施,十分必要。但新建垃圾處理設施不是我們解決生活垃圾處理問題的“唯一途徑”,實現(xiàn)垃圾“減量化”、“資源化”利用,才是我們的最終目標。
王先生說,避免“垃圾圍城”,不能只在終端處理上做文章,要研究垃圾“制造”和“回收”環(huán)節(jié),打“組合拳”。
比如,要防止過度包裝,減少包裝廢棄物產(chǎn)生。同時,在賓館、飯店等服務性行業(yè),限制一次性用品的使用;推行“凈菜進城”,“凈菜上市”等,減少源頭垃圾大量產(chǎn)生。
市民孫女士與王先生想法不謀而合,她也認為,防止“垃圾圍城”,應在垃圾源頭制造和回收環(huán)節(jié)“出拳”。
她建議,國家應出臺相應政策,鼓勵各類商品生產(chǎn)和銷售企業(yè)等單位通過“以舊換新”等多種方式回收廢舊商品,給消費者以實惠,促進資源回收利用,“以前五六十年代的時候,拿舊牙膏皮買新牙膏可以抵消不少錢,為什么不能繼續(xù)堅持下來呢”,廢電池、牛奶盒、玻璃瓶等不易變賣物質(zhì)都應“作價回收”。
“促進家庭垃圾分類回收,也是垃圾源頭治理的一個重要途徑。”孫女士建議相關部門,在居民住宅區(qū)完善干濕垃圾收集和清運設施,鼓勵居民對家庭生活垃圾實施干濕分類,將餐廚垃圾與其他生活垃圾分離后分別投放,等等,“可回收、不可回收、有毒有害等垃圾分類方法太復雜,在家庭、社區(qū)很難操作,干濕分類簡單易行,可以先從這第一步做起”。
據(jù)悉,目前我市日產(chǎn)垃圾5000余噸,分別進入水閣、轎子山、天井洼3個填埋場進行處理。2008年、2009年,三大生活垃圾填埋場分別達到設計使用年限,進入“超期服役期”。
提交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