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頭村口的一堆堆垃圾,是中國很多村莊里刺目的一景。每年這些農村垃圾的產生總量都達1億噸之巨,由分散的點源污染逐漸積累成廣泛的污染源。
處理農村垃圾,近年來才逐漸引起重視,但全國上下尚未探索出理想的模式。
每年1億噸垃圾未處理
環(huán)保部南京環(huán)境科學研究所農村固廢研究室主任張后虎博士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中國每年產生城市生活垃圾2億噸左右,經由目前的填埋+焚燒的體系被處理掉;農村每年產生約1億噸垃圾,目前主要是亂丟亂棄、自然消解狀態(tài),很少有符合標準的處理。
與城市已經形成了比較成熟的垃圾處理體系不同,農村生活垃圾產生量在增加,但同時卻沒有形成成熟的處理模式,即便在沿海發(fā)達地區(qū),農村垃圾處理也是個比較新的課題。尤其令人擔憂的是,由于農村特別分散,垃圾統(tǒng)一運輸成本太高昂,城市里的垃圾集中處理模式很難復制到農村去。
農村垃圾的構成,主要包括日常生活垃圾、廢棄秸稈、養(yǎng)殖場牲畜糞便、農村醫(yī)療廢物、電池、農藥包裝袋之類危險廢物等。在農業(yè)時代,絕大部分農村垃圾廢棄物是可以自然消解的,例如剩菜可以喂豬,豬糞可以做肥料。隨著農村越來越深地卷入工業(yè)化進程,例如塑料袋、電池等無法自然消解的垃圾也就越來越多。
跟城市相比,農村垃圾處理有特別的難題。
首先是農村特別分散,使得垃圾運輸成本高昂。目前已經實現了農村垃圾集中處理的地區(qū),通常的模式是“村收集、鎮(zhèn)轉運、縣處理”。設想一個鎮(zhèn)有數十、上百個村莊,一個縣又有數十個鄉(xiāng)鎮(zhèn),垃圾運輸車需要轉遍每一個村莊,最后將垃圾運到城市的集中填埋地點,一年運轉不停。其中的物流成本和體系運轉成本之高,不難想象。
目前農村垃圾處理,多數是簡易填埋(為降低成本,小城市的填埋亦有很多不規(guī)范)。垃圾填埋后,會形成滲濾液,有的滲濾液甚至有毒,會形成二次污染。規(guī)范的填埋處理是用薄膜收集滲濾液,但簡易填埋的滲濾液往往只能任其流淌。
就算是農村垃圾最后能夠成功轉運到城市,城市的負擔也會大增,城市本身處理能力不夠成為未來的一大挑戰(zhàn)。
實際上,即便是體系成熟的城市,很多在垃圾處理方面也早已不堪重負。以南京為例,張后虎告訴本報記者,過多的垃圾無法處理已經成為南京的一個頭疼事兒?,F有的三個大型垃圾填埋場已經快填滿了,很難找到新空地填埋,而新建的垃圾焚燒爐也都尚未運轉,即便開始運轉每天只能燒1000噸,以現在南京的垃圾產生量,每天還將有千噸以上的垃圾難以處理。
就地處理是出路
張后虎向本報記者介紹,日本的節(jié)約意識強,因此垃圾產生量比較小,垃圾分類做得也很細致,這樣便易于處理。且日本垃圾中廚余成分少,而我國由于垃圾分類實施困難,再加上生活習慣,增加了垃圾處理量和成本。
農村垃圾處理上,分類仍是一個大方向。但即使在城市里,這一理念也尚未得到完全實現。
即便如此,業(yè)界還是有一些基本的共識。多名環(huán)保業(yè)人士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提出,農村垃圾處理的大方向必須是分類化、就地處理和資源回收利用式。
蘇州嘉凈環(huán)保股份公司董事長吳立此前對本報記者表示,他們公司目前的核心業(yè)務是農村污水處理,將來會進入到農村垃圾處理領域,目前正在各種比較成熟的垃圾處理技術中做選擇。吳立認為,“村收集、鎮(zhèn)轉運、縣處理”的方式一定無法持續(xù),農村只能走就地處理和廢棄物資源化再利用的路線,而這需要技術支撐和商業(yè)模式支撐。
目前商業(yè)模式還沒有形成。上海老港再生能源有限公司董事、副總經理何文遠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城市中垃圾處理的商業(yè)模式是很成熟的,有招標特許經營等多種方式。收費方面,則是政府買單、市民交納垃圾處理費。農村尚未形成商業(yè)模式,誰來買單界定也不清楚,在這種情況之下,民營資本較難進入。
實際上,一些地區(qū)的收費模式正在形成。本報記者了解到,山東濰坊一些農村在2012年統(tǒng)一設置了垃圾箱,收費是每人每年40元。
提交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