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4-08 10:19:00
通過掛靠有資質的紡織品公司騙取環(huán)保部門許可證,將重達近2萬噸的“洋垃圾”走私入境,嚴重破壞環(huán)境。近日,湖北省武漢市檢察院以走私廢物罪對經明等14名被告人提起公訴。據(jù)悉,這是湖北省查處的第一起走私廢物案。
疑問重重,走私團伙浮出水面
2013年3月,武漢海關情報處在梳理限制進口類可作原料廢物的報關線索時,發(fā)現(xiàn)荊州永昌紡織有限公司報關的廢紡織品進口后,未運到許可證上批準的利用商。線索交由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fā)區(qū)海關緝私分局辦理后疑問擴大,荊州永昌紡織有限公司等3家公司,2011年至2013年先后向環(huán)保局申請《限制進口類可用作原料的固體廢物進口許可證》,總額度達到6萬噸,但均未在生產過程中使用固體廢物原料。與此同時,他們報關的合同、發(fā)票、裝箱單等票據(jù)均有偽造嫌疑。
海關緝私分局順著線索進一步調查發(fā)現(xiàn),進口的廢紡織品最終都運往浙江省蒼南縣的18家個體戶。通過對個體戶的逐一詢問,趙睿、經明等人進入偵查視野。
2013年8月,經明等人走私廢物案移送到武漢市檢察院審查起訴,承辦檢察官認為該案部分事實不清,依法適時介入海關緝私局尚未偵結的其他4起案件。通過5案并查,一個騙取許可證、偽造合同裝箱單、走私廢紡織品的團伙浮出水面。
倒買倒賣,進口許可證順利到手
2011年9月,熊治華通過朋友結識了荊州永昌紡織品公司老總卞兆榮。熊治華告訴卞兆榮,只要他提供公司的營業(yè)執(zhí)照、組織機構代碼等,就可以幫忙辦理環(huán)保資質變更的相關文件。當時,卞兆榮通過法院拍賣買下公司剛兩年,一直沒有拿到公司環(huán)保資質變更文件。經熊治華多次游說,卞兆榮將公司營業(yè)執(zhí)照等交給熊治華。
2012年4月,熊治華再次給卞兆榮打電話,希望卞兆榮把公司的公章帶到武漢借他們使用。吃飯時,熊治華當著卞兆榮的面在申請辦理《固體廢物進口許可證》的資料上蓋上永昌紡織品公司的印章,并當場給了卞兆榮5萬元好處費。此時的卞兆榮才明白,熊治華幫忙辦證是假,借他們公司資質辦理許可證是真,但既然收取了“好處費”,也就默許了,反正自己公司從來不使用進口的廢舊紡織品。
跟永昌紡織品公司一樣的還有湖北省武穴市新磯棉業(yè)有限公司等9家紡織品公司。據(jù)了解,這些企業(yè)的老板都覺得從國外進口手續(xù)麻煩,走正規(guī)渠道費用高,不如自己在國內收購加工。一些老板甚至認為,掛靠資質是平常的事情,既然“朋友”開口了,就幫個忙。
在2011年至2013年之間,熊治華采用此類方法,先后辦理固體廢物進口許可證額度高達6萬噸。許可證辦好后,經倒買倒賣,這些許可證全部落于趙睿之手。
偽造單據(jù),“洋垃圾”走私入境
辦理許可證是經明、趙睿等人大量走私廢物的第一步。2011年,趙睿注冊成立天津潤成天蘊商務咨詢有限公司,名為咨詢公司,主要“業(yè)務”卻是倒賣《固體廢物進口許可證》。同時,經明注冊成立了上海益福公司,主要從事固體廢物的進口貨物代理事務。
據(jù)經明交代,他的客戶一般都是自己在國外組織貨源,然后委托他代理通關。公司會先確定該批貨物使用哪家進口商的許可證,這些許可證都是他向趙睿買的。之后,公司會通過偽造單據(jù)報關進口,將“洋垃圾”走私入境后,運往蒼南客戶手上。
經查,經明、趙睿等人通過偽造合同、裝箱單等行為,逃避海關監(jiān)管,將“洋垃圾”偷運入境數(shù)額共計達到近2萬噸。
聯(lián)手打擊,走私者相繼落網
2013年2月,中國海關開展了加強進口固體廢物監(jiān)管和打擊“洋垃圾”走私的“綠籬”行動。同年4月至8月,經明、趙睿等14人相繼落網。
據(jù)承辦檢察官介紹,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152條:“逃避海關監(jiān)管將境外固體廢物、液態(tài)廢物和氣態(tài)廢物運輸進境,情節(jié)嚴重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或者單處罰金;情節(jié)特別嚴重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處罰金。”
承辦檢察官付建中表示,根據(jù)相關規(guī)定,我國將固體廢物分為禁止進口類、限制進口類和自動許可類,而廢紡織品則屬于限制進口類,進口此類廢物必須依法辦理固體廢物進口許可證。經明、趙睿等人走私入境的近2萬噸廢舊紡織品多被運往浙江蒼南的工廠。這些工廠把廢舊布料通過機器加工成棉花紡紗。由于都是“小作坊”,沒有環(huán)保設備,在加工廢舊紡織品時產生大量未經消毒的污水,嚴重污染水源。同時,這些“洋垃圾”偷運入境時,常常沾滿大量細菌。入境后,這些廢舊紡織品邊角料很難處理,選擇填埋不易腐爛,選擇焚燒則容易產生有害氣體,對環(huán)境危害極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