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人成黄页在线观看忧物_精品久久久久久久_久久精品久久久_怡红院老首页主页入口

當前位置:首頁 >> 綜合 >>內容詳細

我國稅負近期密集調整 學者呼吁重視民生

2010-12-07 08:32:26  

    給股市去泡沫,調高印花稅;給房地產降溫,醞釀房產稅、物業(yè)稅;為了保護環(huán)境,出臺車船稅;加強控煙力度,提高煙草稅……不斷醞釀出臺的各式新稅種和各色等待“創(chuàng)收”的老稅種背后總是樹著一個牌子,上書“理由”兩個大字。

  這些“理由”真的是上述稅收背后的真相?抑或只是粉飾“加稅”的華麗表象?

  車船稅、關稅、購置稅……五花八門的稅種刺激著人們的敏感神經,而各稅種“刺眼”的共同點——上升趨勢,更是遭到諸多非議。“我國正在制訂新的煙草稅調整方案,明年有望出臺。為了進一步加大控煙力度,煙草稅率肯定會繼續(xù)提高。”日前,國家稅務總局貨勞司消費處處長胡先明的一番言論,再次掀起人們對于“稅負是否過重”的熱議。

  明年有望出臺的煙草稅調整方案,可以說是對于去年5月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發(fā)布的《關于調整煙產品消費稅政策》的加強。

  “中國煙草經濟與稅收政策研討會”日前在北京舉行,與會專家表示,我國煙草稅改革不徹底、調整不到位,主張推動煙草的“稅價聯動”。

  國家稅務總局稅收科研所研究員石堅指出,去年調稅后,國家煙草專賣局要求各煙草公司保持批發(fā)價格的穩(wěn)定,在批發(fā)價格不變的情況下,實際零售價格基本沒有發(fā)生變化。也就是說,這次煙稅的增加沒有反映到煙草產品的銷售價格上,而是被煙草行業(yè)內部消化了。有分析人士認為,正是這次并不徹底的改革迫使加強版政策的出臺。

  而對于開車族來說,近期最挑動神經的新聞莫過于車船稅和購置稅的變更。有消息稱,從2011年1月1日起,國家將取消現有車輛購置稅的優(yōu)惠政策,1.6L及以下排量乘用車的車輛購置稅將由現在的7.5%調高到10%。也就是說,屆時購買1.6L及以下排量乘用車的消費者將多花費幾千元錢。

  記者計算了一筆賬,目前購買一輛10萬元的小排量汽車,優(yōu)惠購置稅約為6400元,而等到明年1月1日以后,要繳稅8500元左右。另外,小排量車補貼3000元的優(yōu)惠政策也即將到期,目前也并無延期消息。

  同時,正在審議中的車船稅也基本定下上調的基調。

  說到有關稅收的消息,不得不提到的還有由明星產品iPad引發(fā)的關稅之爭。2010年8月1日起,中國海關開始全面執(zhí)行《關于進境旅客所攜行李物品驗放標準有關事宜的公告》(54號令),規(guī)定入境居民旅客攜帶超出5000元人民幣的個人自用物品,經海關審核確屬自用的,海關對超出部分的個人自用進境物品征稅,對不可分割的單件物品,全額征稅。

  其實,對個人攜帶超過5000元價值物品進關要收稅的規(guī)定早已存在,此次只是重申罷了。據記者了解,過去出于“商品自用”的原因海關大多放行,但此次突然收緊,嚴查對象蔓延至名牌衣服、箱包、奶粉等,甚至一些內地游客自用的舊手機、相機、電腦由于出境時并未申報,返回時必須證明來源,否則也可能被要求繳稅。而其中被討論得最多的當屬iPad,盡管iPad的部分機型售價在5000元以下,但其被中國海關歸列為電腦產品類,征收1000元人民幣的定額稅,征稅比例高達20%。

  或許迫于外界輿論的壓力,中國海關總署11月30日公布實行《海關總署關于修改部分規(guī)章的決定》,邊境地區(qū)居民通過互市貿易進口的生活用品,每人每日價值在人民幣8000元以下的,免征進口關稅和進口環(huán)節(jié)稅。但iPad征稅事實仍未改變,這場對于iPad是否該征稅的“口水戰(zhàn)”還在繼續(xù)。

  事實上,上述提及的幾類稅收僅是處于上升通道中的零星點點。而跨入“十二五”,即將有多種稅種以新姿態(tài)走向上升通道。但無論是備受矚目的房產稅改革,“箭在弦上”的資源稅改革,還是即將新開征的環(huán)境保護稅收,都將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財政收入的同時加重企業(yè)以及居民的稅負重擔。

  誰承擔了稅負之痛

  零售煙市場:再貴也要買

  新一輪的煙草稅上調已被業(yè)界認為是板上釘釘的事,而隨之可能帶來的影響更受到諸多猜測,擔憂零售煙市場漲價的聲音不斷。然而,有業(yè)內人士指出,工業(yè)公司批發(fā)價需由國家煙草總局來制定安排,屆時地方煙草公司還將對各大經銷商制定建議零售價,目前言漲價還為時尚早。況且,只要有需求就有市場,適度調價對零售終端市場的影響應該不大。

  記者通過訪問多位煙民發(fā)現,零售煙的漲價不會改變他們購買的欲望。“戒煙很難,哪能說不抽就不抽,只要幅度不大,不會影響消費需求。”有著10年煙齡的董先生告訴記者。

  對此,中國社科院財稅研究室副主任楊志勇表示,去年調稅的目的是增加財政收入,煙企內部消化了加稅成本、利潤空間縮小了,但煙草零售價格并沒有變化。他直言,即使加稅后煙草加價,也只會對低價煙產生抑制消費的作用,現有國情下,高檔煙“越貴越有人買”。

  汽車市場:小排量搶鏡

  眼光望向汽車市場,在購置稅和車船稅等重壓下,以及補貼政策“催化劑”的消失,我國的汽車市場該何去何從?

  “從今年來看,優(yōu)惠政策效應已經逐漸退出,對汽車市場的整體影響不大。”新華信汽車產業(yè)分析師郎學紅對《國際金融報》記者指出,不少政策都是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而出,購置稅優(yōu)惠政策已經執(zhí)行兩年,但事實上優(yōu)惠幅度是在逐年遞減。

  而對于車船稅對車市的影響,有分析師對本報記者表示,在汽車消費成本增加的同時,或將壓抑部分車型,尤其是大排量車型的銷售。隨之而來的是,小排量車將更受寵,我國的汽車銷售乃至未來的生產結構或將改變。

  “未來各種鼓勵政策應引導消費者轉向真正節(jié)能的小排量車。”郎學紅表示。

  香港零售業(yè):代購、旅游受傷

  “54號令”一執(zhí)行,打擊水客的效果立竿見影,不少專業(yè)代購難以維持而關門。原來在淘寶網做澳大利亞代購的小萍告訴記者:“代購現在很難賺了。”據介紹,今年8月開始,“43號令”規(guī)定個人郵寄進境物品免征額改為50元,而此前物品寄自或寄往港澳地區(qū)免稅額為400元,寄自或寄往其他國家和地區(qū)免稅額為500元。

  而同樣受傷的還有香港旅游業(yè)。業(yè)內人士擔憂,“54號令”必將會影響內地游客赴港消費的意向,從而拖累旅游、餐飲、服飾、化妝品、電子產品等相關行業(yè)的發(fā)展。此前香港旅游發(fā)展局主席田北俊在接受采訪時也曾表示,按照“54號令”的規(guī)定執(zhí)行,將對香港旅游業(yè)影響很大。

  事實上,這一擔憂并非多余。每年12月是常規(guī)的圣誕打折季,往年都有不少內地居民赴港掃貨。然而,今年在“54號令”的籠罩下,據相關媒體報道,有不少旅行社工作人員表示,今年12月折扣季,港澳行游客甚至比往年還少,其中也有不少游客因咨詢了解到海關查稅嚴的情況后取消行程。

  稅改目的 稅收增負為危機減負

  中國在稅收領域的諸多調整雖然有出于對經濟結構調整和社會公平正義的考慮,但有很多稅收調整是為了更好地抵御通貨膨脹。

  在一般經濟學理論中,宏觀稅負的輕重被認為是調節(jié)國民經濟的“杠桿”,關系著社會資源和整體財富收入在國家與納稅人之間的分配格局,甚至影響整體經濟的運行。因此,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普通消費者和專家學者會如此關注今年以來各種稅收措施和傳聞。

  我國現在的稅負到底高不高?一個側面的例子可以讓人們“略知一二”。國外某雜志發(fā)布的2009年稅負痛苦指數排行顯示,按其方法測算,中國稅負痛苦指數為159,在65個國家和地區(qū)中,排列第二,僅次于一個歐洲國家,而該國家雖然稅負甚重,但社會福利卻很發(fā)達。不過,這種計算方法隨后被我國相關官員所否定。

  “稅負高還是不高姑且不論。但這背后反映了我國在稅負領域的兩種趨勢。”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教授牛海鵬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說,“首先,就是相關領域稅負的不斷加重,像資源稅的調整傳聞。其次,就是逐步取消各種不合理的稅費,像最近汽車購置稅優(yōu)惠取消。”

  牛海鵬進一步分析,更有意思的其實是支撐起我國相關稅負調整的原因。其中一個原因是國家的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發(fā)展方式的轉型。比如,從資源稅調整傳聞到車船稅的征收,再到取消汽車購置稅,都或多或少反映了節(jié)能減排的思路,“節(jié)能減排進而又將為我國‘低碳式’的經濟發(fā)展模式作貢獻”。

  “另一個原因是,稅負的調整將讓社會更公平正義。”牛海鵬說,“比如,汽車購置稅在市場人士眼中,本就是并不完全公正客觀的稅種,故而取消將更好地調節(jié)社會資源。再者,如個稅起征點的調高,同樣將緩解社會上的種種爭議和矛盾。”

  事實上,今年以來,有關收入分配再改革的話題一直是社會集中討論的焦點,其中,個稅起征點的調高就被認為是拉近收入差距的舉措之一,但相關部門遲遲未有改革之舉。

  在分析人士看來,稅負調整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相關部門需要通過稅收政策的改變增加收入,以更好地應對金融危機帶來的負面影響。此前就曾有學者撰文指出,政府集中的稅收收入還無法滿足迅速增長的公共支出需求,“有必要隨著經濟發(fā)展逐步合理提高稅收收入占GDP的比重”。數據顯示,以2009年為例,中國稅收收入占GDP的17.7%,約占政府收入的51%。但也有觀點認為,政府集中的稅收收入規(guī)模不宜再擴大,應讓利于民。

  中國價值指數首席研究員崔新生則指出,中國在稅收領域的諸多調整雖然有出于對經濟結構調整和社會公平正義的考慮,但有很多稅收調整是為了更好地抵御通貨膨脹,比如今年還在執(zhí)行的汽車購置稅優(yōu)惠舉措,上調個稅起征點的提議等,都是出于擴大國內消費考慮。在投資拉動暫時受阻的情況下,只有刺激國內消費,才能一方面解決好貨幣超發(fā)問題,一方面解決好社會矛盾。

  崔新生說:“‘iPad事件’,或許也是為了通過抑制對國外產品的購買需求,以達到擴大國內消費的目的。”

  稅改方向 全面衡量以民生為基

  全部考慮民生,未必合理;但不考慮民生,又不能服眾。應該將目前的分類稅制過渡到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稅制。通過個人所得稅改革降低低端稅負,同時強化對高端的征收調節(jié)。

  有觀點認為,“本來政府的稅收是國家的重要經濟來源,無可厚非。但繁重的稅收與畸形的稅收理念破壞了整個社會的和諧。因此,稅收調整更應該以民為本,多多傾聽民眾意見”。這其實也從側面點出了我國稅負調整需要注意的方向——考慮民生。

  “客觀來說,全部考慮民生,未必合理;但不考慮民生,又不能服眾。所以,這需要相關部門從中權衡。”對此,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教授牛海鵬說,“特別是消費者爭議很大的稅收改革,相關部門需要及時進行溝通,進行解釋說明。至少要讓消費者獲得知情權。”

  但從目前情況看,減低中低收入階層的稅收負擔仍是坊間重要的呼聲。

  對此,中國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認為,應該將目前的分類稅制過渡到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稅制。通過個人所得稅改革降低低端稅負,同時強化對高端的征收調節(jié)。

  “當然,更需要注意的是,相關的稅負調整不能造成向一方傾斜的局面。”牛海鵬說,“此外,調整時,還需要相關部門進行統(tǒng)籌協(xié)調,避免出現‘打架’的情況。”

  值得注意的是,曾有報道以收入分配為話題稱,“當前,我國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存在向政府和企業(yè)傾斜的趨勢”。數據顯示,以美國為例,美國居民在收入分配中所占比重高于中國15.9%,而政府和企業(yè)的分配所占比重分別低于中國11.1%與5.4%。因此,“中國居民在國民收入分配中所占份額過低,嚴重制約了居民消費水平的提高”。

  企業(yè)的呼聲同樣不可忽視。“對于中國的企業(yè)來說,相關部門或可建立評估機制,對成本進行分析和測算。”專家認為,“這樣,企業(yè)就可以提前預警。當然,稅負的調整也將加速企業(yè)轉型升級。”

  《人民日報》撰文認為,稅制改革的推進,應當全面衡量、綜合考慮,以不增加、或進一步減輕企業(yè)和居民的總體稅負為前提。該文章稱,“有些稅種必須要做‘加法’,也有一些稅種相應要做‘減法’。比如,個人所得稅改革是‘十二五’稅改的重頭戲,關系到廣大群眾的切身利益,社會上‘減稅’的呼聲也很高。如何建立綜合和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度,加大對高收入者的調節(jié)力度,進一步減輕中低收入者的稅收負擔,在這方面還有很多文章可做。還有,當前稅收體制下,服務業(yè)的企業(yè)稅負很重,營業(yè)稅有很多是重復征收的。如何從制度上解決貨物與勞務稅收政策不統(tǒng)一問題,逐步消除重復征稅,促進服務業(yè)發(fā)展,也應當成為下一步稅制改革重點解決的問題。”

  美國 想只掏富豪錢,難!

  奧巴馬曾經明確表示,不會給中產階級家庭增加稅負負擔。然而,美國政府當前的財政狀況已經把他逼到失信邊緣。一場應該“從誰的口袋里再多掏出點錢的”爭論正在美國民主黨和共和黨之間展開。

  目前,美國政府的財政赤字規(guī)模高達GDP的9%。公眾持有的聯邦政府債券占GDP的62%。為了改變這種局面,美國政府亟待削減開支或增加相當于2% GDP的稅收,在2015年前穩(wěn)定聯邦債務規(guī)模。剩下的問題是,加誰的稅。

  上周起,美國民主黨和共和黨在參眾兩院就究竟向誰加稅展開正面交鋒。布什政府提出的全面減稅政策今年年底到期,奧巴馬政府希望只讓年收入不超過25萬美元的家庭或年收入不超過20萬美元的個人繼續(xù)享受減稅,而不是全體富人集體減稅。奧巴馬政府認為,繼續(xù)給富人減稅將在今后10年減少7000億美元稅收,進而加劇美國政府財政赤字。

  然而,奧巴馬和民主黨的主張沒有得到共和黨支持。多數民主黨人指責共和黨人“同百萬富翁和千萬富翁站在一起”,共和黨以給這些富人減稅“綁架”中產階級永久性減稅。共和黨人則辯解,他們拒絕給任何人加稅,是因為那將拖累經濟復蘇。

  有美國媒體評價稱,美國的稅制充斥著令人費解的各式減免和遞延稅收迷局,它不僅讓稅務咨詢業(yè)興旺,也耗費了經濟增長的能量。其實,只要取締這類畸形活動,在不提高稅收和開辟新稅種的前提下,擴增的稅源每年約可帶來1萬億美元稅收。

  英國 威脅也不頂用,走!

  金融危機以來,英國大概是加稅最為堅決的國家。2009年5月22日起,英國開始對年薪15萬英鎊的員工加增10%個人所得稅,從40%上調到50%。隨后,一系列增加稅收的政策陸續(xù)出臺。

  去年起,英國政府更改企業(yè)稅率,主要涉及企業(yè)在海外經營所得的專利權及商標等知識產權收入。消息一出,麥當勞、卡夫食品、寶潔、高露潔棕欖及雅虎等美國大企業(yè)紛紛將歐洲總部從倫敦遷往瑞士。

  金融危機后,不少企業(yè)感覺經營困難,英國政府的加稅決策除了讓跨國公司紛紛出走,甚至連英國本土企業(yè)也嘗試遷往海外。

  今年7月,英國政府公布了監(jiān)管改革法案,金融管理局(FSA)為了迎合G20會議提出的“限薪令”,不得不不斷向銀行加稅。一些排名靠前的銀行領導者對此很氣憤,紛紛表示要將根據地移至國外,因為限薪和加稅會直接影響他們的國際競爭力,也讓銀行流失大量金融人才。

  由于不堪忍受監(jiān)管機構的死纏爛打,英國大銀行家威脅FSA稱,如果再拿薪水和加稅問題說事,將考慮把公司總部遷往其他國家或地區(qū)發(fā)展。

  不過,英國政府顯然是少有的強硬政府。盡管有不少企業(yè)選擇逃離英國,但英國政府始終未改加稅初衷。也正是因為英國政府的堅決姿態(tài),使得英國有足夠余力參與幫助陷入歐債危機的其他歐盟國家。

  歐債國 強加的稅不甜,反!

  盡管各國的財政壓力都在增長,但真正陷入困境的畢竟是少數。這些“少數派”不得不被迫在監(jiān)督下加稅。顯然,大部分國家不愿意面對上述局面。以愛爾蘭為例,該國頂著不小的壓力一直拒絕來自外界的資金援助,正是因為一旦簽署援助協(xié)議,將不得不接受嚴苛的條件。

  到目前為止,歐盟和IMF對愛爾蘭發(fā)放貸款設定的條件包括要求愛爾蘭提高稅收和減少開支。

  愛爾蘭政府計劃在4年內削減150億歐元財政赤字,以實現到2014年將財政赤字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控制在歐盟要求的3%之內。歐盟開出的條件還包括要求愛爾蘭提高公司稅和增值稅。該國目前的公司稅處于12.5%的較低水平,增值稅為21%。此前,希臘接受歐盟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援助的條件之一是將增值稅從19%提高至23%。

  此外,有歐洲媒體12月6日報道稱,繼希臘和愛爾蘭之后,葡萄牙很可能淪為下一個申請救助的歐元區(qū)成員國。葡萄牙可能需要歐盟和IMF提供450億至600億歐元救助。若不求援,可能無法撐過今年。

  為了避免被強迫加稅,葡萄牙總理蘇格拉底已經開始嘗試自主加稅。葡萄牙政府提出了加稅和公共部門減薪的節(jié)支預算案,蘇格拉底希望這項政策可以支撐葡萄牙渡過難關。

  不過,享受慣了低稅收的歐洲居民顯然不會輕易接受政府的加稅決定。加稅已經逐漸成為歐洲各國政府的“催命符”,導致內閣重組甚至政府倒臺。

會員驗證

提交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