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日趨嚴重的全球氣候變化問題廣受關注,而一項最新研究顯示,整個宇宙在歷史上也經歷過類似的“氣候變化”。在大爆炸之后10億年到35億年間,存在一個明顯的“宇宙變暖”期。
英國劍橋大學等機構研究人員在新一期《皇家天文學會月刊》上報告說,他們利用位于美國夏威夷的凱克天文望遠鏡觀測到一些遙遠的類星體發(fā)出的光線。這些類星體與地球距離超過100億光年,其光線在漫長的跋涉過程中穿過了許多氣體云,每一層氣體云都在類星體發(fā)出的光線中留下獨特印記,成為研究宇宙歷史的參考資料。
領導研究的喬治·貝克爾博士說,正如樹木年輪和化石等可以反映地球歷史上的氣候變化一樣,這些光線中攜帶的印記也可以反映宇宙曾經發(fā)生的“氣候變化”。分析顯示,在宇宙從大爆炸中誕生后約10億年時,宇宙中氣體云的溫度約為8000攝氏度,但在大爆炸后約35億年時,它們的溫度升高到約1.2萬攝氏度,說明存在一個“宇宙變暖”的時期。
目前科學界普遍認為,宇宙誕生于距今137億年的一次大爆炸,之后不斷膨脹,這個過程中溫度應該是不斷下降的。因此,這段“宇宙變暖”時期應該有某種熱量來源。研究人員認為,“宇宙變暖”與類星體有關,它們發(fā)出的紫外線會與氣體云中的氦氣發(fā)生反應,使溫度升高。當氦氣消耗殆盡后,宇宙才又重新進入一個冷卻時期。
提交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