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人成黄页在线观看忧物_精品久久久久久久_久久精品久久久_怡红院老首页主页入口

當前位置:首頁 >> 綜合 >>內容詳細

“洋大豆”是否對生態(tài)平衡和食品安全產生影響?

2014-03-21 10:46:06  
  巴彥縣曾經是黑龍江省的大豆重點產區(qū),10年前,全縣大豆種植面積達到130萬畝,而現在僅存24萬畝。在本土大豆節(jié)節(jié)敗退的背后,是大量轉基因大豆的進口。
  在今年全國“兩會”上,“轉基因大豆”、“轉基因糧食”成為人們關注的熱詞。特別是黑龍江省代表提出的“洋大豆”物種入侵可能會造成生態(tài)污染、改變物種間競爭關系、使生態(tài)平衡被打破的提案建議,更是引起了與會代表的廣泛關注。
  建立生物安全長城、辟建國家級“非轉基因生態(tài)保護區(qū)”,讓大豆的凈土不被污染,這一話題再次搬到了桌面上。
  困境 九成以上本土大豆加工企業(yè)停產,到了“集體倒閉”的邊緣
  在哈爾濱市南崗區(qū)的早市上,料峭的寒風擋不住買菜的市民。購買油條的人們在一個簡易的早點鋪前排起了長隊。早點鋪上面的條幅很惹眼:“純正‘九三’非轉基因豆油,一次性使用,如假認罰1萬元”。
  “九三”是黑龍江省一個農墾分局的名稱,一家大型榨油企業(yè)因坐落在這里而注冊了“九三”商標。多年來,這家企業(yè)一直生產非轉基因大豆油。炸油條的楊師傅長年使用“九三”豆油,雖然他不了解轉基因和非轉基因有啥區(qū)別,但他知道用這個“金字招牌”能招攬來更多生意。
  在黑龍江省,當地人喜食“九三”牌豆油和色拉油,黑土地上出產的“九三”豆油幾乎成了健康油的代名詞。大到大型超市,小到糧油食品店,“九三”豆油都會擺放在顯眼的位置。
  “我們就吃非轉基因豆油,很多年了,吃著放心。”一對購買豆油的夫婦直接來到某品牌的非轉基因豆油專區(qū),拿了一桶豆油放在推車上。這對夫婦告訴記者,他們確信本土生產的天然大豆油是最安全的。
  家樂福超市樂松店的某品牌食用油銷售人員說,一直以來,非轉基因豆油比轉基因豆油賣得好。有些消費者雖然不懂兩者之間的區(qū)別,但常常是拎一桶本土大豆油就走。像她負責的大豆油區(qū)域,只有兩種轉基因豆油,也不是作為主打產品銷售。
  盡管如此,“九三”這家我國最大的非轉基因大豆加工企業(yè)卻一直做著“賠本賺吆喝”的買賣。
  據了解,近年來,黑龍江省作為非轉基因大豆主產區(qū)正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機。以“九三”為例,這家企業(yè)年加工大豆能力達到500萬噸,但如今年加工量卻不足100萬噸。
  “九三”集團副總經理楊寶龍說,加工量下降主要原因是生產就賠錢,同時也面臨無豆可榨的尷尬。與加工進口大豆相比,加工1噸國產大豆要增加300元成本。
  “企業(yè)從農民手中收購大豆,僅給大豆稱重、化驗、倒運這幾項,1噸就要增加成本80元,而進口大豆到港后幾乎不增加成本。”楊寶龍說,加工國產大豆越多就虧損越多。
  黑龍江省龍江福糧油公司也是少數能夠維持開工的企業(yè)之一。公司董事長宋勝斌說,他們企業(yè)也只是間歇性地開工,“高價收購本地產大豆會賠錢,但低價又收不到豆料。”
  在哈爾濱平房經濟開發(fā)區(qū),聚集著10多家大豆壓榨企業(yè),大多數處在停工待產中。
  據黑龍江省大豆協會統(tǒng)計,全省油脂加工企業(yè)日加工能力200噸以上的有88家,年加工產能在1450萬噸左右。但目前9成以上非轉基因大豆加工企業(yè)都已停產,實際加工量只有200萬噸左右。非轉基因大豆加工企業(yè)已經到了“集體倒閉”的邊緣。
  專家分析,與沿海大豆加工企業(yè)相比,“九三”、“龍江福”等地方企業(yè)在競爭中處于劣勢。即便同樣加工進口轉基因大豆,“九三”等國內大豆加工企業(yè)也有明顯劣勢。同樣購買1噸大豆,跨國公司成本要比中國企業(yè)低5%以上,相當于每噸大豆成本低200元以上。
  無奈 種植大豆在農民眼中已經變成了“雞肋”,許多人只能轉產
  榨油企業(yè)日子不好過, 種大豆的農民也同樣無奈。
  黑龍江省巴彥縣西集鎮(zhèn)一位王姓種糧戶很有感慨:“我家里50多畝地,有兩三年不種大豆了。”據他介紹,2008年村里有2/3的地都種大豆,2009年只有一半地還在種,到2011年就全改種玉米了。
  巴彥縣有344萬畝耕地,曾經是黑龍江省的大豆重點產區(qū)。10年前,全縣大豆種植面積達到130萬畝,而現在僅存24萬畝,“大豆之鄉(xiāng)”也難見大豆了。
  位于黑龍江省北部的克山縣也是傳統(tǒng)大豆種植區(qū),近年大豆種植面積也在銳減。在1997年~2007年的10年間,克山縣的大豆一直維持在240萬畝,但目前已經下降到150萬畝了。
  談及棄種大豆的原因,很多農民都認為種大豆的比較效益太低了。他們有一個對比賬:種1畝玉米成本為400多元,按畝產1500斤、每斤0.8元算,1畝掙800元;種1畝大豆成本300多元,按畝產300斤、每斤2.2元算,1畝掙不到300元。
  譚志娟是黑龍江省訥河市的農業(yè)推廣技術員,30年來,她見證了大豆產業(yè)的興衰成敗。在全國“兩會”上,這位全國人大代表多次提交《關于請求國家對黑龍江省非轉基因大豆產業(yè)發(fā)展給予支持》的建議。她認為,我國的大豆產業(yè)已
  經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
  譚志娟告訴記者,作為“肥茬兒”的大豆,可以成為調整種植業(yè)輪作的一種作物,涵養(yǎng)這片黑土地。但現在,種植大豆在農民眼中已經變成了“雞肋”。
  早在2005年,大豆產業(yè)危機四伏的情況就已初露端倪。在一次全國“兩會”上,譚志娟曾大膽預測大豆產業(yè)的衰弱。但令她沒想到的是時間這么快、情況這樣嚴峻。
  數字最有說服力。譚志娟說,作為中國“大豆之鄉(xiāng)”的黑龍江省,大豆種植面積已從2005年的6323萬畝下降到去年的3644萬畝,8年間減少了近一半,目前仍呈下降趨勢。而與這個現象截然相反的是我國進口大豆不斷創(chuàng)出新高。
  譚志娟在田間地頭和農民聊天,問大家是否還種大豆時,聽到最多的回答是“不賺錢,我們不種”。
  黑龍江省農業(yè)部門一項調查顯示,2012年全省種植大豆每畝凈利潤256元,玉米每畝凈利潤495元,粳稻每畝凈利潤高達695元,大豆、玉米、粳稻種植效益比為1:1.9:2.7。由于種植收益明顯低于玉米和水稻兩大糧食作物,豆農種植積極性急劇下降。
  尷尬 即使采取補貼政策,本土大豆仍難以抵擋“洋大豆”的強勢
  近幾年,各地的食用油企業(yè)越來越多地選擇進口大豆,黑土地上出產的天然大豆逐漸受到冷落,雖然國家也在不斷出臺保護措施,但是“洋大豆”的攻勢依然凌厲。
  在黑龍江,幾乎所有的壓榨企業(yè)都是天然大豆加工企業(yè)。在轉基因大豆面前,有些豆企確實也曾動搖過。
  一位企業(yè)負責人告訴記者,如果要維持經營,大豆的收購價格需要維持在每斤1.6元左右,“但是農民認為價格太低,這與預期1.8元左右的國家收儲價相差兩毛,農民賣豆的積極性不高。”
  豆農確實抱著這樣的心態(tài)。在他們的倉庫里,金黃色的大豆堆積如山。許多人不清楚為何漂洋過海的進口大豆那么便宜。一位農民坦言,種豆的成本每斤起碼要1.7元。
  提起賣豆的事,一位楊姓農民告訴記者,雖然現在惜售心理嚴重,但捂到最后,能否賣到什么價仍然是心里沒底。
  難能可貴的是,在轉基因大豆價格遠低于本土大豆價格時,黑龍江豆企仍信守誠規(guī),保存著最后一片天然大豆的凈土。但是,即使所有的黑龍江豆企聯合起來,也依然難以抵制進口大豆的進攻。
  以目前大豆到岸價3400元/噸左右為例,國產大豆每噸收儲價為3740元,國產大豆壓榨企業(yè)在原料成本上就已經高出了幾百元。
  對于壓榨企業(yè)而言,榨油后剩下的豆粕也是收入的很大組成部分。以“龍江福”為例,豆油占企業(yè)收入的30%,豆粕則占60%多。一般企業(yè)加工后的豆粕會就近賣給附近的飼料加工廠。
  “實際上,我們的剛性需求在豆粕,因為這直接涉及到家禽的飼料。但現在我國飼料廠60%的產能都集中在外資手里,他們可以利用自己的產能影響市場、操控價格。”黑龍江大豆協會副秘書長王小語說。
  目前,轉基因豆粕已經深入到黑龍江腹地。王小語估計,黑龍江一半的飼料廠直接使用的是轉基因豆粕,“飼料廠只看成本,他們不管豆粕是不是轉基因。”
  宋勝斌對此深有體會:“飼料廠根據進口轉基因豆粕的價格來定價,如果我們賣得高一點,它們就不用我們的豆粕。”
  “現在我們加工豆粕,要每噸賣到3000元才夠本。而進口豆粕在沿海加工完了到黑龍江最低價是2800元。豆油的價格更低,沿海都跌破每噸7000元了,黑龍江還在堅持7400元以上。這個價賣不動,但是賣低了就虧損。”
  事實上,為了挽救瀕臨死亡的國產豆企,國家發(fā)改委于2009年1月宣布給收購國產大豆的加工企業(yè)每噸160元的補貼,以拉平進口大豆與國產大豆的價差,但加工企業(yè)必須按照每噸3740元的價格收購國產大豆。
  以收購價不低于3740元/噸測算,扣除每噸160元的收購補貼,原料成本為3580元/噸,而加工進口大豆的最低成本僅有3400元/噸。
  遺憾的是,加工企業(yè)獲得補貼政策并沒有持續(xù)下去,國產大豆和進口大豆的實際價差進一步擴大,加工國產大豆的加工企業(yè)已無利可圖,大部分只能選擇停產。
  影響 “洋大豆”不但威脅到原有的生態(tài)平衡,也影響農副產品的安全
  收豆的企業(yè)愁,賣豆的農民也愁,根源都指向進口的轉基因大豆。
  據了解,目前這些“洋大豆”即便遠赴重洋來到中國,加上運費,也比黑龍江的大豆要便宜。業(yè)內人士分析,如果任由轉基因大豆進口,我國4000萬大豆種植者和上百萬工人將面臨失業(yè)境地。
  據有關專家判斷,如果不采取拯救措施,用不了幾年,我國本土大豆可能消亡。大豆如果完全依賴進口,將會給我國糧油、飼料、農副產品價格帶來不可估量的影響。
  “這些言論絕非危言聳聽,中國大豆危局已在多方面有所體現,保護迫在眉睫。”全國人大代表、黑龍江省政協副主席李繼純一直在呼吁保護大豆故鄉(xiāng)。
  對于中國本土大豆面臨的危局,李繼純花費了很長時間進行資料的收集和調研。其中物種的入侵引起了李繼純的注意。他說,從物種保護上看,轉基因大豆將對本土大豆種源造成污染,使原有的生態(tài)平衡被打破,改變了物種間的競爭關系。
  “國家對非轉基因大豆的重視和保護還不到位,限制轉基因大豆的措施還不完善。” 李繼純說,世界糧農組織、世界衛(wèi)生組織及經濟合作組織表示轉基因食品可能帶來環(huán)境風險和健康風險,目前我國還是處于警覺層面,還有許多政策需要進一步完善,有的方面還沒有以立法、制度規(guī)定等形式進行強制保護或限制。
  這樣的話語多次得到事實上的應驗。2011年,黑龍江省出口韓國的混合飼料因為被檢出轉基因成分而遭到韓國拒絕結算。
  記者了解到,黑龍江省的主要貿易伙伴俄羅斯、日本、韓國、美國和歐盟等不但要求其進口食品不得含有轉基因成分,部分國家甚至要求從我國進口的飼料也是非轉基因產品。
  更主要的是,“當轉基因大豆100%地占領了中國市場、我國大豆產業(yè)消亡后,進口大豆還會這么便宜嗎?”東北農業(yè)大學教授潘文華心存疑問。
  事實上,我國大豆產業(yè)不僅涉及種植業(yè)、加工業(yè),還包括收儲、畜牧業(yè)、飼料業(yè)等行業(yè),在國家食品安全中占有極其重要地位。潘文華認為,在國內剛性需求的背景下,如果本土大豆產業(yè)消亡,完全依賴進口大豆,我國糧油、飼料、畜禽、水產養(yǎng)殖業(yè)將面臨全面威脅,對農副產品價格帶來的影響不可估量。
  在業(yè)界看來,雖然針對轉基因的安全與否還未有定論,但是對其潛在危害的質疑聲甚囂塵上,而在轉基因上表現突出的大豆則備受業(yè)界關注。
  中國大豆產業(yè)協會副會長劉登高認為,中國大豆是全世界最好的大豆。同時他指出,目前有些學者違反現實,宣揚轉基因大豆產量高、品質好,而事實上,轉基因大豆只轉入了抗草甘膦基因,根本沒有高產、高品質的基因轉入。
  “在中國,由于認識上的混亂,轉基因大豆與非轉基因大豆魚目混珠,這是中國大豆喪失話語權、定價權的根源。”劉登高說。
  “以前,轉基因和非轉基因大豆在外形上還是有一定區(qū)別的,但現在消費者已經很難直觀辨別。” 黑龍江孫吳大豆協會會長劉民表示,目前協會已采取“訂單保護”等多種措施力促國產大豆的發(fā)展。
  在業(yè)內人士看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本土天然的大豆存在較大的成長空間。南京中商華天總經理張文良說,就當下而言,企業(yè)首先要告訴消費者自己的產品是否是轉基因食品,讓消費者有知情權和選擇權;其次產品上市之前要獲得國家的審核。
  應對 建立非轉基因大豆保護區(qū),并通過立法保護本土大豆種子資源
  “我省應抓住機遇,建立天然大豆保護區(qū)。”王小語說,轉基因大豆有強大的資金和市場公關能力,任由其在市場蔓延不采取措施,黑龍江省很難保證沒有農戶種植。一旦造成基因污染,將很難恢復。
  全國政協常委、黑龍江省政協副主席何小平提出,黑龍江省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在轉基因食品安全尚存爭議的情況下,應該對其加以防范。他建議在黑龍江省全境辟建國家級“非轉基因生態(tài)保護區(qū)”,“這一方面能夠保證國家糧食安全,另一方面也能給人們選擇非轉基因食品奠定基礎。”
  然而,業(yè)界醞釀了多年的黑龍江非轉基因大豆保護區(qū)建議在2012年被農業(yè)部正式否決。
  “否決的原因是,我國不允許轉基因作物商業(yè)化種植,不讓種轉基因農作物,也就沒有設立非轉基因保護區(qū)的必要了。”接近農業(yè)部的一位知情人士透露。
  但讓一些業(yè)內人士不解的是,湖北等地轉基因水稻已經形成規(guī)模種植了,從歐盟對中國大米制品轉基因限制也能看出來,國內水稻產區(qū)基因污染已經開始顯現。
  “如果不將黑龍江設為非轉基因保護區(qū),很難保證不重蹈南方水稻產區(qū)的覆轍。”一位業(yè)界人士擔憂地說。
  今年全國“兩會”上,李繼純正式遞交了《中國非轉基因大豆保護“迫在眉睫”》的書面建議。全國政協委員、黑龍江省副省長孫東生則更明確地提出“在大豆主產區(qū)建立非轉基因大豆保護區(qū)”。
  他們建議:在黑龍江建立非轉基因大豆保護區(qū),確保這塊非轉基因大豆的凈土不被污染;應通過立法保護非轉基因大豆種子資源,加大轉基因管理條例和3個配套辦法的執(zhí)行力度,采取措施限制轉基因大豆及食品在黑龍江省區(qū)域內生產、加工和銷售;同時,要加大科普力度,給予消費者知情權和選擇權。
  在黑龍江省設立非轉基因生態(tài)保護區(qū),得到了當地政、商、學界人士的一致贊同。
  農墾九三管理局局長張桂春認為,建立非轉基因大豆產地保護區(qū),可以打造完整、系統(tǒng)的國產非轉基因大豆產業(yè)鏈,將非轉基因大豆產品與轉基因大豆產品剝離,形成非轉基因產品獨立的定價體系,提高黑龍江省非轉基因大豆市場競爭力,把握市場定價權和話語權。
  此外,建立非轉基因保護區(qū),還可以通過省內居民消費轉化農戶手中大豆,實現豆農增收,為自主大豆產業(yè)發(fā)展提供時間和空間。
  王小語表示,對于轉基因種植及產品,歐盟、日本等國家都制定了非常嚴格的規(guī)定。我國也應以科學研究、資源保護項目為切入點,避開WTO貿易爭端壁壘,通過大豆種源保護,從保持生物多樣性角度立項調研,立法禁止、限制轉基因大豆及制品進入黑龍江,建立一個防范進口大豆沖擊黑龍江的“防火墻”。
  事實上,中國大豆產業(yè)協會也在推動保護區(qū)的建設。去年6月,由中國大豆產業(yè)協會命名的“中國非轉基因大豆核心保護區(qū)”在九三管理局落戶,這是中國首個非轉基因大豆核心保護區(qū)。
  但不足的是,這個保護區(qū)僅限于九三管理局,并沒有覆蓋整個黑龍江大豆種植區(qū)域。
  王小語認為,只要給予國產大豆適度的扶持和發(fā)展空間,產學研有效轉化,中國大豆對外依存度完全可以降低。
  何小平建議,應該結合推進黑龍江省“兩大平原”現代農業(yè)綜合配套改革,研究制定全省非轉基因生態(tài)保護區(qū)建設規(guī)劃和地方保護法規(guī)。
  黑龍江省省長陸昊的態(tài)度給處于迷局中的各方吃了一顆定心丸。在今年“兩會”上,面對記者“作為國家重要商品糧基地,黑龍江是否會種轉基因大豆”的提問,陸昊說,“沒有這個意向將黑土地的大豆改成轉基因大豆”、“黑龍江政府還是要堅決按照我們這個地區(qū)的氣候條件和土壤特點來維護獨有的非轉基因大豆品牌。”
  黑土地上的大豆能否再現輝煌,我們拭目以待。

會員驗證

提交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