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人成黄页在线观看忧物_精品久久久久久久_久久精品久久久_怡红院老首页主页入口

當前位置:首頁 >> 綜合 >>內容詳細

華盛頓郵報:對中國經濟的5個誤解

2010-04-13 09:37:01  

    中國日報網消息:《華盛頓郵報》4月11日發(fā)表經濟顧問公司GaveKal-Dragonomics 駐北京董事總經理Arthur Kroeber的文章,其中反駁了外界對中國給美國和世界其他國家所帶來挑戰(zhàn)的5種謬論和誤解。摘譯如下:

  在擁抱改革開放的30年中,中國令人眩暈的經濟增長成為這一代人所經歷的最大傳奇。在這期間,中國脫離赤貧,成為世界主要出口國。這種轉變太過迅速,以至于出現大量有關中國給美國和世界其他國家?guī)硖魬?zhàn)的傳說和誤解。

  1、中國將迅速超過美國,成為世界最強經濟體。

  美國皮尤研究中心2009年11月份展開的民調顯示,44%的美國人認為中國已經超過美國,成為世界首要超級大國,只有27%的受訪者認為美國仍占據這一位置。其實,這種觀念完全與事實不符。今年,中國GDP有望達到5萬億美元,趕超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這一數字剛剛達到美國14萬億美元的1/3,而且與歐盟整體水平也相差甚遠。

  中國經濟如此龐大的原因之一僅僅是因為其擁有13億人口。但中國人均GDP只有美國的1/7。在居民生活水平方面,中國的差距就更大了。每年,中國平均家庭消費只有美國的1/14。

  此外,盡管美國制造業(yè)面臨長期職位流失的問題,但由于國內制造業(yè)者在飛機、高科技產品方面的卓越表現,美國仍是制造業(yè)中的佼佼者。而與此同時,中國的主要產品仍停留在低成本的服裝和消費電子產品之上。在產品價值方面,美國制造業(yè)占全球份額的20%以上,是中國的兩倍。

  2、中國持有大量美國國債意味著中國能夠在經濟對話中挾持美國。

  中國持有約1萬億美元的美國國債,是美國的最大債權國。絕大多數人認為,這意味著中國是“美國的銀行”,而且也同銀行一樣,能夠在美國做出自己不喜歡的事情的時候,通過拋售美國國債來降低對方的信貸額度。

  然而,中國所持有的美國國債同銀行提供給企業(yè)的正規(guī)貸款不同。它們更像是存款——安全、流動性大、利息非常低下。中國只能將這些“存款”取走,再存到別的地方——但這筆存款太大,沒有“銀行”能夠接收。歐洲和日本的債券市場不夠龐大,無法吸收如此龐大的資金,也沒有足夠的油田、礦產和房地產供中國這么一大筆資金消費。此外,中國也不能將所有資金用于國內投資,這么做將引起惡性通貨膨脹。不管喜歡與否,美國和中國已經糾纏在一起——誰都無法挾持對方。

  3、允許人民幣升值是中國在減少貿易盈余方面所能做的最重要的事情。

  一些美國企業(yè)、業(yè)界聯盟和政客抱怨中國的人民幣同美元掛鉤的政策,認為中國借此使其產品價格在世界市場上更為低廉,以損害貿易伙伴的情況下享有貿易順差。誠然,匯率是重要因素,但認為人民幣升值將神奇地把中國的貿易盈余變得消失不見的想法是錯誤的。上世紀80年代末,日本貿易赤字在日圓升值一倍的情況下,仍維持在原有水平。于此相反的是,盡管中國在2009年仍堅持人民幣盯住美元政策,但其貿易順差卻下降1/3。

  美國財長蓋特納4月8日訪問北京,同中國經濟官員就人民幣匯率展開討論。大部分觀察人士——包括中國高級經濟決策人——都承認人民幣應該升值。但只有其他政策同時做出轉變,調整人民幣匯率的舉動才能有所助益。至今,中國在減少貿易順差問題上能夠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刺激國內消費(包括對進口的需求)。目前,中國已經著手行動,展開龐大的基礎設施投資工程。也有跡象顯示,隨著工資的提高和對未來的樂觀態(tài)度,中國家庭的消費也更加隨心所欲。

  4、中國對資源的渴求正在吸干地球的“血液”,也是造成全球變暖的最大元兇。

  如今,中國的確是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的最大排放國,也的確是全球最大能源消耗國。但從人均消耗量來看,中國在資源使用方面遠遠不及富裕國家。比如,盡管汽車使用量在飛速增長,但中國每天只消耗約800萬桶石油,而美國的日消耗量是2000萬桶左右。換句話說,中國,這個擁有世界近1/4人口的國家,所消耗的石油還不到全球總消耗量的1/10。而只占全世界人口5%的美國的消耗量,幾乎占到了全球石油消耗量的近1/4。究竟是誰的欲望才是最大的問題?

  此外,不同于美國的是,中國承認不能任由能源需求量無止境增漲,并且正在致力于提高能源使用率。比如,中國新車的平均燃料經濟性標準高于美國,燃煤發(fā)電站的能效也要高于美國。

  5、中國經濟增長主要依靠的是對廉價勞動力的殘酷剝削。

  每當發(fā)展中國家開始迅速成長的時候,富國就要譴責它們使用人為壓低工資和匯率的“欺騙”手段。但這并不是欺騙,這是發(fā)展的一個必經階段,在中國也是如此。中國的發(fā)展道路同日本、韓國等其他地方一樣。我們如今認為,這些國家的發(fā)展是成熟的、負責任的成功案例。這些地區(qū)都在基礎建設和教育方面投入重資,把在農村地區(qū)從事低生產率工作的工人迅速轉移到城市中更高生產率的工作之中。當農村勞動力充足的時候,工資就為維持在低水平,但在這些過剩員工加入城市勞動力之后,他們的工資就會迅速提高。

  現在,中國就正處于這一階段:在未來12年中,中國15到24歲的年輕勞動力數量將下降1/3。一旦年輕勞動力進一步短缺,工資就只有上升。這種情況已經發(fā)生:上個月,廣東省將最低工資標準提高20%。

  目前,盡管仍有大量工人從農村前往城市工作,但中國用工成本異常廉價的時代即將過去。

會員驗證

提交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