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歐盟27國環(huán)境部長在布魯塞爾召開部長級會議,正式提出后哥本哈根時代歐盟在國際氣候談判上的立場。
部長會議決議表明,歐盟將把《哥本哈根協(xié)議》作為未來國際談判的基石,而提高減排量很可能成為歐盟爭奪談判領導權的殺手锏。部長會議要求,歐盟委員會在今年6月出臺分析文件,評估歐盟2020年能否在1990年的基礎上減排30%,而不是此前一直承諾的20%。
歐盟新任氣候變化委員康妮·赫澤高在會后表示:“歐盟將會盡其所能,推動年底的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墨西哥坎昆會議產(chǎn)生實際成果。”
除了確認歐盟將繼續(xù)爭莊國際談判,歐盟的談判策略也發(fā)生了重大變化。
15日公布的部長會議決議強調,所有國家減排行動都應循序“三可”(即可報告、可檢測、可核實)原則。這顯然違背了《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以下簡稱《公約》)的原則——中國等發(fā)展中國家實行的自愿減排不受“三可”原則約束。
其實,在哥本哈根之前,歐盟的氣候談判文件往往一語帶過“三可”原則。但康妮·赫澤高15日回應本報記者稱,歐盟認為,“三可”原則一直都是國際談判的焦點問題。
減排30%:“旗手”的可能行動
在去年底的哥本哈根會議上,自封“旗手”的歐盟一直被排除在核心談判之外。在《哥本哈根協(xié)議》出臺的過程中,美國和中國、印度、巴西、南非等“基礎四國”發(fā)揮的作用,遠大于歐盟諸國。歐盟內部對這一協(xié)議也一直頗多微詞。
然而,15日部長會議決議改變了口風。決議稱,雖然《哥本哈根協(xié)議》未能滿足歐盟的期望,但歐盟看到了立即實行該協(xié)議的重要性??的?middot;赫澤高在會后的新聞發(fā)布會上表示,歐盟致力于將《哥本哈根協(xié)議》納入到國際談判的軌道中。
分析人士認為,這表明歐盟正式承認將該協(xié)議作為未來國際談判的基礎。到目前為止,共有100余個正式接受了《哥本哈根協(xié)議》,其排放總量占全球排放量的80%。
歐盟在國際氣候談判中,一直依靠具體的減排目標來爭奪主導權。早在2008年12月,歐盟就承諾2020年其溫室氣體排放量將在1990年基礎上減少20%。
此次也不例外,部長會議要求歐盟委員會探討將減排目標從20%提升到30%的可能性。
外界普遍認為,這是歐盟無條件提高自身減排目標的信號。此前,歐盟一直堅持,將視國際談判進程,決定是否提升自己的減排目標。
康妮·赫澤高15日透露,各國部長當天確認,歐盟不應該把減排目標從20%增加到30%看成一個負擔,而應將其作為一個機會。
聯(lián)美施壓
雖然歐盟新的談判策略再次向世界展示了其減排誠意,但這一策略對“三可”原則的新認識卻暗含著歐盟聯(lián)合美國,施壓發(fā)展中國家的危險傾向。
在哥本哈根大會的最后一天,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就借“三可”原則不點名地對中國開火。在承諾美國將參與減排長期融資計劃后,希拉里宣稱融資援助應與“三可”原則掛鉤。她說:“對美國而言,在缺乏全球第二大排放國——現(xiàn)在可能是第一大排放國的(減排)透明度之下,達成有法律效力或有資金承諾的國際協(xié)議是很難想象的。”
熟悉氣候談判的分析人士15日對記者表示,“三可”原則實際上是目前國際談判中最核心的問題。在這個問題上歐盟與美國有共同利益,即將中國與印度等發(fā)展大國拉入“三可”原則的監(jiān)控范圍內。
中國在哥本哈根會議前就重申自己的“底線”——發(fā)展中國家自愿減排不受“三可”原則約束。
歐盟此前并不重視“三可”原則的重要性。
去年11月23日,歐盟召開了哥本哈根大會前最后一次部長會議。“三可”原則在當時會后決議中僅被一句帶過。
然而,這一態(tài)度在2010年初迅速改變。
一位熟悉歐洲外交的人士對記者透露,美國與歐盟近期就中國問題進行過溝通,而美國負責東亞和太平洋[16.86 2.87%]事務的助理國務卿Kurt Campbellye也將于4月初訪問布魯塞爾。
截至發(fā)稿,記者尚不確知歐美究竟在國際氣候談判上做了怎樣的磋商。
不過,歐盟委員會3月9日向歐盟理事會遞交了一份國際氣候談判報告。報告在設計實現(xiàn)《哥本哈根協(xié)議》行動計劃時,把“三可”原則提到了第二重要的地位。15日的部長會議,更是希望把“三可”原則應用于所有國家的減排行動。
康妮·赫澤高當天兩次向本報記者強調了“三可”原則的重要性。她告訴記者,“三可”原則“是達成一個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國際條約的關鍵,而這正是歐盟所期望的”。
提交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