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電是形象工程? 酒泉各方齊喊冤
趙冬生認為,解決風電設備被風沙襲擊的問題并不是什么難題,頂多就多一些勞保設備而已,每年也就比其他無風沙的地方多出100元錢。
本報記者 涂勁軍 朱小雯 發(fā)自酒泉、北京
工信部副部長苗圩的一句話,讓甘肅酒泉的千萬千瓦級風電項目陷入尷尬。昨日(3月15日),投入該項目的一些企業(yè)負責人也站出來反駁。
“國內紛紛上馬的風力發(fā)電廠大多是形象工程。”全國“兩會”期間,工信部副部長苗圩參加湖北團小組討論時,認為我國風沙伴存,風電設備受風沙磨損大,上馬太多風電項目不符合國情,“特別是甘肅那個千萬千瓦級的風力發(fā)電站”。
一語激起千層浪。一開始輿論出現(xiàn)一片倒,而在緩過氣來后,中節(jié)能港建公司、大唐電力、甘肅潔源、中海油等在酒泉投資的央企相關負責人近日紛紛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他們對上述指責感到冤枉。當地官員也感到不解,3月12日,酒泉市市委書記李建華帶著些許怒氣地回應了一句:“開玩笑!”
事實真相究竟如何?3月12日以來,記者在甘肅酒泉展開實地調查。
現(xiàn)場調查
投入風電央企齊奔酒泉
苗圩所指“形象工程”,就是位于酒泉玉門市的昌馬千萬千瓦級風電場項目。該項目被甘肅省寄予了諸多夢想,“西部陸上三峽”甚至被作為該項目代名詞,出現(xiàn)在媒體報道之中。
3月13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乘車從玉門新市區(qū)出發(fā),向西北方向行進,行至一條蔓延至茫茫戈壁灘的簡易公路20公里左右,一排排白色的風車便出現(xiàn)在眼前。
剛剛經歷了雪災的玉門,天空仍是陰沉沉的,戈壁灘的狂風肆虐地呼嘯,眼前的風車全部呼啦啦地轉動著。
這是當地一年中風沙最大的季節(jié)。每年春天,處于河西走廊西段、南臨祁連山的風帶,都會刮起大風。開出租車的李師傅說,如果在晴天,這里的風力發(fā)電機組十分壯觀,“你望出去是望不到邊的。”
李師傅并非夸大其詞。自1997年甘肅省首座實驗性風電場在這里成功建設運行后,截至2009年底,累計完成風電裝機108.6萬千瓦,其中并網發(fā)電51萬千瓦。玉門市政府提供的資料顯示,當地已成為全國名副其實的百萬千瓦風電基地。
但百萬千瓦風電基地并非玉門的目標,根據玉門市發(fā)改委的調研資料,玉門風能資源理論儲量在3000萬千瓦以上,可供開發(fā)利用的在2000萬千瓦以上。
千萬千瓦以上的風能資源直接促成當地建設“陸地三峽”的宏偉計劃。2008年,甘肅省委省政府提出構建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后,迅速引來眾多央企跑馬圈地。
“中國節(jié)能、大唐電力、中海油、國電、華電、中核電等都來了。”玉門市委宣傳部副部長韓虎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稱,央企紛紛進駐,說明看好風電項目的前景。
中節(jié)能港建的20萬千瓦風電特許權項目,已在去年12月25日全面并網發(fā)電,這被認為是當地的一個標志性事件。為了在當地“生根發(fā)芽”,中節(jié)能港建還將一座現(xiàn)代化的辦公樓,修建在茫茫的戈壁灘中。李師傅說,這算得上整個玉門最好的大樓了。
企業(yè)反駁
解決風沙襲擊不是難題
“沒錯,就是說的我們,就是這個千萬千瓦級項目。”3月13日下午,坐在全新的節(jié)能辦公大樓里,中節(jié)能港建(甘肅)風力發(fā)電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節(jié)能港建公司)管理部經理苗青強指著窗外整齊劃一的風電機組說?!睹咳战洕侣劇酚浾甙l(fā)現(xiàn),苗青強的臉上分明帶著難以名狀的“笑容”。
“這居然是‘形象工程’,我們真的很不解。”昨日,中節(jié)能港建公司副總經理趙冬生向記者坦言,當天消息出來的時候,他們正在開會,大家都議論起來了,“我個人認為,他(苗圩)是不了解情況。”
趙冬生認為,相比其他沒有風沙的地區(qū),玉門的每臺機組的維護成本一年只會多100多元。
“西北風沙大,干旱,我們采用的潤滑紙不同,還有就是對產電機的密封性要求高。”趙冬生認為,解決風電設備被風沙襲擊的問題并不是什么難題,頂多就多一些勞保設備而已,比如抹布之類的東西,所以估算下來,每年也就比其他無風沙的地方多出100元錢,“這是我們完全能夠承擔的。”
趙冬生對自己的判斷很有信心。他稱,自己曾經在全國十多個地方先后擔任過現(xiàn)場經理、場區(qū)維護負責人,現(xiàn)在做到了中節(jié)能港建公司的副總,最多的時候曾管理過400多臺機組。“我的經驗是,風沙對風機的襲擊并沒有太大的影響。”
“按道理,可能有一些損壞,但都在可接受的維護運行范圍。”中海油新能源玉門風電公司工程部經歷鄧南平昨日下午也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官員回應 市委書記怒稱“開玩笑”
鑒于這一風電項目的規(guī)模巨大,苗圩的“形象工程說”引起輿論的廣泛關注和討論。而甘肅方面一開始對此保持沉默。
上周五(3月12日),在甘肅代表團結束下午的小組討論時,酒泉市市委書記李建華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對此“不評價”。隨后在記者的追問下,他語氣帶著些許怒意地對“形象工程說”回應了一句:“開玩笑!”
隨后,他拒絕回答記者關于酒泉市能源建設的方向與規(guī)劃,以及風電是否產能過剩等提問,匆匆走進電梯離去。
在玉門,當地發(fā)改委相關人士則用已運行13年的甘肅省首批試驗性發(fā)電設備來回擊上述評論。事實上,上述多位企業(yè)負責人也提到了這個項目,他們認為,它是反駁有關“風沙破壞發(fā)電機”最有說服力的事實。
上述發(fā)改委相關人士介紹,這4臺發(fā)電機組,每臺300千瓦,當時是潔源公司從丹麥引進的。從1997年到現(xiàn)在,它們都在正常運轉,并隨同后來的風電機組一起,并入了國家電網。
上述各企業(yè)負責人也表示,玉門每年的確有幾次風沙,但都是來得快去得也快。風沙對葉片的影響,事實上證明并不大。僅有的粉塵污損,也在可接受的技術范圍內,“這都是正常的情況。”
穿越茫茫戈壁灘,途徑中節(jié)能、大唐等所在的風電場后,昨日,記者在三十里井子看到了最早屹立在這里的這4臺發(fā)電機組。記者在現(xiàn)場發(fā)現(xiàn),由于其顯得矮小,很容易與現(xiàn)在修建的風力發(fā)電機組區(qū)別開來。在機身上,清楚地顯示著NORDTANK的產品標志。它們與現(xiàn)在的發(fā)電機組一樣,仍舊在風中自由輕快地轉動著。
另外,也有網友對工信部副部長苗圩的說法提出反駁意見,并質問:“你到過酒泉嗎?你親臨過酒泉風電場嗎?”但苗圩是否來過現(xiàn)場調研,當地多位負責人均表示沒有印象。
上述酒泉風電項目到底是不是“形象工程”?請關注《每日經濟新聞》后續(xù)報道。
提交關閉